MCU玩家,何时回血?-mcu什么功能
文 | 半导体产业纵横
整个2022年,MCU的价格可以用“跌宕起伏”形容。
年初,国外的ST、瑞萨和微芯等厂商均发布了涨价函,表示MCU原厂成本压力大,必须依靠向下游转移晶圆和物流成本。3月,调研机构ICInsights表示在2021年平均售价上涨10%——这是25年来的最大涨幅。并且月测2022年MCU的销售额将增长10%,达到创记录的215亿美元。
MCU的开局可谓是“雄心勃勃”,当然市场也并没有拖后腿,3月开始,MCU的价格开始飙升。在经历了多轮涨价后,热门型号已经涨到原价的几十倍,恩智浦的FS32K144HAT0料号,从24元涨到高达600元;8位汽车MCUPIC18F26K22-I/SS,近半年从30元左右疯涨至接近250元,不断刷新记录;意法半导体(ST)众多热销MCU系列价格涨幅超过400%,部分产品交期甚至达到了50周以上。
而后,当7月的寒风吹起,突如其来的冷意让MCU玩家难以反应。随着消费市场需求开始疲弱,下游砍单传导上游,加上与晶圆厂签署“不可撤销订单”,MCU厂商的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。停止拉货加上大幅抛售,MCU价格瞬间崩盘,就连意法半导体、英飞凌、德州仪器等老牌MCU厂商的报价也下滑严重。
MCU的价格变化非常快,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天一变,查的时候是一个报价,买的时候就是另一个价格了。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价格走向,使得许多客户开始观望。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:“MCU的涨跌是没有天花板的,紧张的时候涨到160、180元,甚至都还抢不到货,便宜的时候就十几块钱。”
一位市场经营超过十年的店员说到:“现在的MCU没人敢随便囤货,大多接到订单直接联系厂商或者渠道。”
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随着市场波动影响最严重的还是一些炒货并且过度下单的渠道商,对于原厂来说,即使砍单,往往只是砍掉了一些重复的订单。MCU市场的降价不仅能够帮助市场回归理性,还能够使得终端的中小企业良性发展。
本土MCU积极转型
尽管MCU经历了大起大落,但受到影响较大的还是消费级MCU,相反从汽车和工控来说,MCU的需求量反而持续上升,由于需求景气甚至有IDM厂商为此专门增加车规级芯片制造或封装产线。
全球MCU下游应用来看,汽车占39%,工控占27%,消费占18%,而中国MCU的下游应用中消费位居第一,占比达到27%,其次才是汽车和工控。细观国内MCU厂商的主要应用场景,其中消费电子成为大头,并且某些优秀的企业在小家电等方面做到了龙头。但也正因如此,在2022年中的一波又一波跌宕起伏中,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内MCU厂商。
临价格雪崩、库存堆积、晶圆厂继续涨价等重重冲击,在消费级MCU厮杀的国产MCU厂商已经意识到,低端消费电子领域已经不具竞争优势,高性能MCU才是重要的发展蓝海和增量市场。
国内MCU厂商开启转型之路。一方面,MCU厂商不断向车规级领域延伸。
四维图新在2017年收购全资子公司杰发科技进入汽车芯片领域,在最近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,四维图新表示其车载MCU芯片年出货数千万颗,智芯车规级MCU芯片AC7802x提前回片,并一次性成功点亮。目前,AC7802x验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,预计年底完成样品验证,2023年上半年实现量产。
2022年9月,作为MCU龙头的兆易创新也宣布发布首款基于Cortex-M33内核的GD32A503系列车规级微控制器,正式进入车规级MCU市场。GD32A503系列MCU采用40nm车规级制程和高速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,并通过DFM(可制造性设计)及高测试向量覆盖,实现研发与制造的协同。
芯海科技布局的车规产品序列中,车载PD快充芯片CS32G020Q、高可靠车规MCU芯片CS32F036Q进展迅速,相继顺利通过AEC-Q100车规认证。这是继公司首颗车规压力触控芯片CSA37F62之后,又有CS32G020Q、CS32F036Q两颗车规产品双双得到成功验证,也由此拉开后续更多车规产品批量化认证的序幕。
中颖电子则在12月底表示,公司也有加速推出车规级芯片的计划,公司车用MCU芯片在积极研发和落地部署中,目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,已有客户接洽并规划导入。规划2023年上半年正式送样。
创业公司如芯旺微、灵动微电子、澎湃微电子、曦华科技等,转向车规MCU后也在这波浪潮中受到投资人的关注,获得了多轮融资。
实际上,国产汽车MCU能在风口上停留的时间其实有限。第一,国外厂商只需要通过扩产就能够解决市场的供不应求。第二,技术趋势很可能将汽车MCU逐渐引向一个更集中化、高端化的市场,这更利好具有深厚技术沉淀的海外厂商。
另一方面,国内MCU不断提高技术水平,向工控、医疗MCU迈进。
工业应用环境对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,需要更高的抗静电能力,更高的抗浪涌电压与浪涌电流能力,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,以及更长的寿命。工业级MCU出厂时,需要专门针对严苛应用环境做了针对性设计与筛查,从而达到工业设备或汽车对于元器件高可靠与低缺陷的要求。
工控MCU方面,极海半导体主要瞄准了中高端工控市场,目前已有基于M0+、M3、M4的MCU,并且已经应用到包括变频器、电机驱动器、伺服器、逆变器、BMS管理等工控行业。
中颖电子新开发的工控MCU产品都以32位为主,32位MCU主要运用于变频、电机控制和高端智能家电。公司的工控MCU有部分产品已经使用55nm制程量产。
2021年,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达到325.77亿元(人民币)。相对于消费电子领域,医疗电子领域增长是长期稳定的。实际上,医疗健康占国内MCU市场占比为13.5%。不管是耳温枪或额温枪MCU都是量测用MCU,除了可以量测体温,也可以量测血压、血糖。
医疗电子终端设备十分注重安全性与可靠性,要求核心元器件同时具备超低功耗、高集成度、高安全性、强大实时处理性能、更多拓展功能,这是芯片原厂不断提高与突破产品性能的技术关键点。
医疗方面,澎湃微目前已经推出了面向血糖仪市场的PT32L033,力争在2年左右成为健康医疗领域的国产MCU领军企业,在3~4年内成为4~5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厂商。
MCU的2023
历经了市场波动,并非意味着MCU市场不再繁荣。
2023年将成为国产MCU的关键年份,其中通用MCU将面临降价潮或倒闭潮。事实上2022年出现了两极分化,二、三梯队的MCU厂商可能目前仍然面临拿不到产能的情况,而一线梯队的MCU已经出现了库存过剩的情况。
整体来说,目前MCU库存恢复正常水准,需求回暖至少等到2023年第二季。美系外资表示,2022年11月库存是2到4个月,终端客户库存也降到了2至4周。尽管生产商的库存天数仍高,比历史中位数高17天,但大部分库存是在半成品,而非成品。在这种背景之下,原厂和客户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博弈。
某家刚进入通用MCU市场的厂商表示,2023年8位的通用MCU库存压力较大,32位MCU则会相对好一些。
消费类MCU无法回升从大环境来看,消费MCU回升情况不容乐观。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发布预测称,2023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从此前预计的同比增长4.6%转为同比减少4.1%至5565亿美元,这将是2019年后该半导体行业首次出现回落。
Gartner发布的报告预计,2023年半导体行业收入将下降3.6%,从2022年的6180亿美元降至5960亿美元,低于早先预测的6230亿美元。ICInsights的报告认为,全球半导体需求将在2023年出现周期性下滑,全年总销量预计将减少5%。
在持续盘绕的去库存主题下,业内人士预测:“消费类MCU的价格竞争在2023年也将继续激烈。”因为MCU供应商可能会大幅削减报价,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份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今年上半年,由于疫情的影响带来了短暂的医疗MCU产品的需求的上涨。随着额温枪、耳温枪、血氧仪等个人健康量测产品的需求急速升温,带动MCU厂商感受到急又快的需求。
以盛群来说,由于血氧仪产品没有库存,因此客户已经下订100万套订单已经排入生产,预计最快将在明年首季底才会看到具体对营运的贡献。但是,医疗MCU产品的需求的激增并非常态,MCU市场2023年以及未来的情况还要看消费电子市场表现。
业内高层坦言,其实MCU厂更期待的是在疫情获得控制之后,消费力道能出现回温,这才是明年营运的重点指标。
汽车MCU芯片的供应紧张根据群智咨询(Sigmaintell)统计及预测,2022年第四季度车用MCU价格涨幅相比三季度将有所减少,根据不同型号缺料程度不同,涨幅介于2%-5%之间。
新能源汽车将持续发力,预计2023全年整车销量同比将有约35%增长空间,这将继续带动车用MCU的需求量大幅上升。尽管消费电子需求下降,但业内人士预计车用MCU到2023年都将供应紧张。
一些汽车MCU产品线正在使用5nm先进工艺,但使用最多且供应最紧张的是28nm和40nm工艺。预计,未来两年各大IDM厂商将聚焦汽车和工控领域,锁定高利润产品线,同时这对于半导体封测厂商也是好消息,这有助于弥补消费电子业务下滑的影响。